2022年2月23日,天美麻花星空阜外医院顾东风和鲁向锋团队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线发表题为“A polygenic risk score improves risk strat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large-scale prospective Chinese cohort study”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建立了我国首个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模型,并系统评价了其在冠心病精准预防中的应用价值。该评分模型可提升冠心病发病风险预测和临床风险分层能力,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预测预警和指导精准防治。
冠心病是全球和我国居民的最主要死因之一,受个体遗传、代谢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十年来,基因组学研究发现大量心血管疾病相关易感基因,然而这些遗传信息预测个体发病风险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尚未阐明。
本研究整合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6万东亚人群冠心病基因组数据,鉴定了影响中国和东亚人群冠心病及主要危险因素的540个遗传变异和作用强度,构建了适合我国和其他东亚人群的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系统,并在我国前瞻性随访20年的4万多人群队列中评价和验证了其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研究发现,该冠心病多基因风险评分系统能够有效预测冠心病发病风险,描绘个体随年龄增长的发病轨迹(图1)。高遗传风险者(评分最高的20%)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是低遗传风险者(评分最低的20%)的近3倍,两组人群冠心病终生发病风险(到80岁时)分别达15.9%和5.8%。如果高遗传风险者同时伴有冠心病家族史,那么冠心病终生发病风险将高达27.7%。
图1. 不同多基因风险评分个体的冠心病发病风险轨迹
本研究进一步结合现行的《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管理指南》评价了多基因风险评分的应用价值(图2)。发现了多基因风险评分可以显着改善传统临床风险的再分层能力,尤其是对于传统中、高临床风险患者临床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行指南对中等传统临床风险患者缺乏明确的干预建议,但如果合并高遗传风险,则证据建议启动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而高临床风险个体同时伴有高遗传风险,则亟需强化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等干预。为了便于指导防治实践,本研究还制定了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的可视化风险评估量表图(图3)。
图2. 多基因风险和临床风险联合评估指导心血管疾病防治决策
冠心病10年风险 冠心病终生风险
图3.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的可视化的风险评估量表图
(左图:10年风险,右图:终生风险(到80岁))
相比于传统的临床危险因素,该评分系统的优势在于可在生命早期、传统危险因素尚未出现之前进行风险评估,并且终生不变。该研究解码基因组遗传信息建立我国居民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的实用性评估工具,并提出不同遗传和临床风险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管理路径和方案,《欧洲心脏杂志》同期对该评分工具在预防和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重点述评:该研究首次在中国人群中评价了遗传风险评分在冠心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显示全面整合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遗传信息可以改善冠心病的预测能力。研究彰显了冠心病遗传风险评分在临床中风险及遗传高风险人群的再分层能力。对于其他危险因素尚未出现的年轻人来讲,遗传风险评分是心血管风险分层的最佳工具。
基于本研究成果研究团队进一步研发了心血管疾病遗传风险检测芯片,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正在推广应用于冠心病早期发病风险预测、高危人群筛查和健康管理。这对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管理能力、提升精准防治水平、降低我国冠心病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天美麻花星空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2021-I2M-1-010,2019-I2M-2-003,2017-I2M-1-004)的资助。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东风院士、鲁向锋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c093/6534984